close

我想信很多父母和我一樣,都得了一種「親子焦慮症候群」(我自己發明的名詞),擔心孩子考試考不好、動作太慢、做事拖拖拉拉、壞習慣沒有改正、晚上要早點睡、早上起不來……等等,進入一種焦慮的狀態而不自覺。因為心裏急,所以和孩講話就愈來愈大聲,漸漸變成都是用「吼」著在說話,一方面是以為只有如此才會奏效、孩子才會聽;一方面也藉此發洩一下自己的情緒。但是和孩子的互動如果陷入了一種特定的模式,即使每天早上告誡自己「不可以再對孩子發脾氣」,到了晚上孩子做功課時,還是「故態復萌」。

要如何改善,打破這種不良的互動模式呢?我們應該要了解,孩子的習慣並不是一天之內養成的,一如「媽媽是最初的老師」一書作者蔡穎卿所說的:「在看待教養問題的時候,我們最容易忽略「時間」所造成的結果,我們想要的是一時一刻就能解決的方法,卻忘了孩子之所有這些問題,是從過去累積而來的,因此改變也需要相對的時間與更多的耐心。」、「教養不是一個尋找答案的過程:它更像鋪路,得一天天、一寸寸地做。扎不扎實、平不平坦,是由自己的工作品質來決定。

希望自己在嚴格中並不嚴厲。在我看來,嚴格是為人處事的準則問題〈就像我從小就跟孩子說:誠實是我們自己跟自己的問題,好的藉口不會使一個人變得比較誠實〉,嚴厲是態度的問題,我相信溫柔也可以表達足夠的堅持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ilviama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